座椅
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座椅调整
警告 |
车辆行驶时,切勿进行驾驶员座椅的调整。如此时调整,车辆可能会处于失控状态而导致事故。 |

向上拉起横杆(1),并将座椅滑动至所需位置。松开横杆(1)并确认座椅已锁定到位。
警告 |
驾驶员座椅的倾斜角不宜过大,当座椅靠背与垂直方向约成25°时,安全带才能提供最大保护。 |
将身体微向前倾,向上拉起调节器(2),座椅靠背会自动弹回,然后将身体向后靠向椅背,调整至所需要的角度。松开调节器(2)并确认椅背已锁定到位。
可以单独调整座垫前部和后部的高度。提起操纵杆(3)即可单独调整座垫后部的高度,提起操纵杆(4)即可单独调整座垫前部的高度。
可以调整座垫的高度。提起操纵杆(5)即可抬高座垫的高度,按下操纵杆(5)即可降低座垫的高度。大幅度调整时,需要连续提起或按下操纵杆(5)。
可以通过旋转旋钮(6)单独调整座垫前部的高度。
提醒 |
升高座垫高度时,请不要将身体的重量全压在座椅座垫上;降低座垫高度时,靠身体的重量压下座椅座垫使座垫高度下降。 |
可以调整腰托手柄(7)来调整腰托位置,以提供腰部舒适性支撑。腰托手柄(7)可调节范围为110°。
扶手可以从最低位置向上调节,共有三个档位,调至所需位置即可。
当需将扶手从高位调低时,需先将扶手调至最高位置,再向下调扶手至最低位置,然后再向上调节扶手至所需位置。

副驾驶员单人座椅的靠背倾斜调整方式与驾驶员座椅一致。
副驾驶员单人座椅扶手高度调整方式与驾驶员座椅一致。
-
分体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
调整座椅外侧手柄(1)可调整外侧靠背倾斜,调整方式同驾驶员座椅靠背调整;调整内侧手柄(2)可调整内侧靠背倾斜,调整方式同驾驶员座椅靠背调整。
-
整体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
调整座椅外侧手柄(1)可调整双人靠背倾斜,调整方式同驾驶员座椅靠背调整。
-
固定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
固定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靠背不可调,没有调整手柄。
提醒 |
适用于整体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和固定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。 |
在座垫前端将座垫抬起,使卡子解锁后,将座垫掀开。

提醒 |
适用于整体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和固定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。 |
座椅扶手在内侧座椅的靠背中间,把座椅扶手拉下来并往前推平即可使用。杯托位于座椅扶手后侧位置。
![]() |
整体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 固定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 |
注意 |
请勿坐在座椅扶手上或在座椅扶手上放置重物。 |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 前向调整角度 | 后向调整角度 |
驾驶员座椅 | 190毫米 | 20毫米 | 30毫米 | 30毫米 | 20度 | 16度 | 56度 |
副驾驶员单人座椅 | - | - | - | - | 20度 | 16度 | 56度 |
提醒 |
座椅移动距离和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,前后调整角度以图片所示靠背旋转基准计算。 |
提醒 |
适用于分体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和整体式副驾驶员双人座椅。 |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 前向调整角度 | 后向调整角度 |
副驾驶员双人座椅 | - | - | - | - | 18度 | 14度 | 56度 |
提醒 |
座椅移动距离和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,前后调整角度以图片所示靠背旋转基准计算。 |
后排乘员座椅调整
将身体靠向靠背,并按压调节按钮(1),直至达到所需要的靠背角度,即可完成外侧靠背角度调整。

将身体靠向靠背,并拉起拉手织带(2),直至达到所需要的靠背角度,即可完成内侧靠背角度调整。

扶手向上即可收起,扶手再使用的时候,需将扶手放平至(3)位置。

折叠时,把解锁拉带(1)向后拉,并保持住,同时向前推动椅背,使椅背折叠。回位时,把解锁拉带(1)向后拉,并保持住,同时向后推动椅背,使椅背回复到直立位置。
前翻时,在椅背折叠的基础上,提起拉手(2)并保持住,同时向前推动座椅,使座椅向前翻。回位时,提起拉手(2)并保持住,同时向后推动座椅,使座椅回复到直立位置。

折叠时,把解锁拉带(1)向后拉并保持住,同时向前推动椅背,使椅背折叠。回位时,把解锁拉带(1)向后拉并保持住,同时向后推动椅背,使椅背回复到直立位置。
提醒 |
椅背在折叠和复原过程中,请不要把安全带锁舌插入安全带锁扣中,否则椅背将无法折叠和回位。在椅背折叠过程中,如果出现头枕与前排椅背干涉情况,建议先将头枕拆下后再进行折叠操作。 |
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 前向调整角度 | 扶手开启角度 |
薄靠背座椅 | - | - | - | - | 20度 | 20度 | 92度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类型一
后排单人座椅(类型一)靠背可以向前翻倒110°放平。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
后排单人座椅(类型一) | - | - | - | - | 20度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类型二
后排单人座椅(类型二)靠背不可以向前翻放平。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 前向调整角度 | 后向调整角度 | 扶手开启角度 |
后排单人座椅(类型一) | - | - | - | - | 20度 | 10度 | 4度 | 123度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后排双人座椅靠背可以向前翻倒110°放平。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
后排双人座椅 | - | - | - | - | 22度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类型一
后排三人座椅(类型一)靠背可以向前翻倒104°放平,座椅向前83°翻转。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
后排三人座椅(类型一) | - | - | - | - | 19度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类型二
后排三人座椅(类型二)靠背可以向前翻倒108°放平。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 前向调整角度 | 后向调整角度 |
后排三人座椅(类型二) | - | - | - | - | 25度 | 10度 | 4度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类型三
后排三人座椅(类型三)靠背可以向前翻倒108°放平。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 前向调整角度 | 后向调整角度 |
后排三人座椅(类型三) | - | - | - | - | 25度 | 10度 | 20度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类型四

座椅和调整位置 | 前移距离 | 后移距离 | 上移距离 | 下移距离 | 靠背角 | 前向调整角度 | 后向调整角度 |
后排三人座椅(类型四) | - | - | - | - | 25度 | 10度 | - |
提醒 |
座椅靠背角以图片所示的基准0点计算。 |
头枕
警告 |
为减少颈部或头部受伤的危险,应当将头枕调整至支撑头后部而非颈部。车辆行驶时,切勿调整头枕。 |
按下箭头所示按钮,可将头枕向下推或向上拉,以调整头枕至所需位置。
当拉到一定的位置时,可拔出头枕。
